主页 > 古诗词

蓼莪 - 全篇古诗详细释义与现代汉语译文

更新: 2025-04-10 17:05:22   人气:9693
在中国古代诗词的浩瀚星河中,《蓼莪》一诗以其深沉悲壮的情感表达和对父母养育之恩无尽思念的独特视角,深受后人推崇。该作品出自《诗经·小雅》,全篇充满了哀痛之情以及诗人对自己未能充分报答亲恩的深深自责。

首先,在解读这首诗歌时,“蓼”在古典文学里常被用来象征苦辛、繁多之意;“莪”,则是一种生长于湿地环境中的草本植物,其根茎可食但味道略带苦涩。“蓼莪”连用,则形象地比喻了人生的艰难困厄及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犹如丛生的蓼莪般饱含生活的艰辛与磨砺,并寓言着孝子对于双亲身陷困境却无法及时回报抚育深情的心境。

接下来详述此诗意蕴:

首章以"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开篇,这六句生动描绘出父母从生育到抚养子女成人过程中付出的巨大心血:他们给予生命并精心哺养呵护孩子成长,无论生活起居还是心灵关怀都无所不至。字里行间流露出无比深厚的亲情挚爱,同时也为下文中抒发未尽反哺之心埋下了伏笔。

次章进一步深化情感:“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南山烈日,飘风暴雨。莫知尔公,予将安归?”此处表达了作者想要回馈父母大德却发现无力偿还的心情。如同面对苍茫天空与变幻不定的大自然之力一样,他对那无穷大的慈祥和爱护感到无奈又惶恐。同时借由风雨交加难以预测的画面隐喻人生变故带来的困扰,使他不知如何妥善安置自己这份沉重而又迫切的愿望。

末尾部分诗人感慨万分:“民莫不尽瘁,戴任劳病。岂敢怠荒?畏尔鳏寡!”这里展现的是一个深知民间疾苦,心系天下之人的心态转变。尽管自身处境维艰且面临不能奉养老人的痛苦现实,但他仍告诫自己要像百姓那样竭力操持家业,不敢有丝毫懈怠放纵。因为内心深处害怕自己的疏忽会让年迈无助的亲人更加孤寂凄凉。

总结来说,《蓼莪》通过对个人命运波折及其背后折射的家庭伦理道德关系进行深刻剖析,淋漓尽致地道出了古人尊崇孝道的人伦理念和社会责任感。它不仅是一部充满悲剧色彩的生命咏叹调,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中关于感恩思源精神的一曲动人乐章。通过今译这一过程,我们不仅能深切体会到古人在亲子情愫上的细腻入微之处,更能由此领悟儒家倡导的仁者爱人之道在于实践而非空谈的精神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