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文言文

文言文中的“图画”概念与相关作品原文及其现代汉语翻译

更新: 2025-05-01 23:44:16   人气:1523
在古代中国,"图画"一词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据《说文解字》记载,“画”,象形也;“图”,书于地以法天道也。“图画”合而观之,则象征着通过形象描绘来传达天地之道、人事之情的艺术实践。

早在先秦时期,《周易·系辞上》中就有提及:“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像之;河出图,洛出书,聖人則之。”此处的“河图洛书”被视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符号,并被后世解读为最早的图文并茂的信息传递形式,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模拟进而形成图案的认知方式以及崇高的哲学思想。

汉代张衡在其名篇《二京赋》中有云:"丹青绮焕,照曜堂室。" 这里的“丹青”是对绘画颜料的一种统称,同时也是指代壁画或画卷等各类美术作品。“图画”的存在不仅装饰宫廷殿堂,更生动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丰富面貌及作者的情感寄托。

唐代杜甫诗作《戏题王宰山水图歌》有句曰:"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此处透过描述画家精心创作的过程,展现出古人在追求画面逼真的同时,更加注重内在精神表达与意境营造的独特审美观念。

至于宋代苏轼,在其散文名篇《跋君谟飞白帖尾》里提到:“书画同一关纽,善笔意者往往得草篆之余韵”。这揭示出了中国古代书画同源的理念,即书法线条之美可以转化为绘画构图之力,使得“图画”这一范畴进一步融入到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世界之中。

综述所述,从远古神秘深邃的“河图洛书”,至唐宋诗词所赞美的精湛画艺,再到历代士人文论对于绘事的高度提炼概括,无不体现出“图画”在中国文化历史脉络中的独特地位和深远影响。它既是中国传统视觉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传承智慧哲思和情感抒发的心灵窗口,更是民族文化艺术底蕴和发展历程的真实见证。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尽管“图画”的具体形态和技术手法不断革新演进,但其所蕴含的人类探索未知、记录生活、沟通心灵的本质功能始终如一,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