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古诗词

平安抵家——古代文献中的记述与诠释

更新: 2025-04-10 17:36:48   人气:2977
在中国浩瀚的古籍海洋中,"平安抵家"这一表达承载了深深的人文情感和生活哲学。它不仅是一个关于旅途结束、回归家园的具体场景描绘,更是古人对安定平宁生活的向往以及游子思归之情的高度凝练。

在诸多古代文献记载里,“平安抵家”往往寓含着浓厚的家庭伦理观念及社会人文关怀。《诗经》中有“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这里的归来,并非单纯的身体抵达家中,更饱含了家庭和睦团圆的精神慰藉和社会秩序恢复的心理满足。“平安”,是家人对于远行人最基本也是最深沉的愿望,象征了一种无灾无忧的生活状态。

再如唐代诗人杜甫在其名篇《月夜忆舍弟》里的诗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虽身处战乱之中,却仍然心系远方亲人是否能够安然回家,这份期盼映射出的是人们面对动荡时局下内心深处渴望安宁稳定的心态,同时也凸显了“平安抵家”的深远意义所在。

另外,在史传类著作中也有不少有关“平安抵家”的描述,《左氏春秋·僖公三十年》记录晋公子重耳流亡多年后终得返国即位的故事,文中对其历经艰辛后的安全回国做了详尽而生动地刻画,这不仅是个人命运波折之后的成功逆袭,也代表着国家权力平稳过渡的重要节点,再次证实“平安抵家”的深层含义涵盖了家族兴衰和个人荣辱的社会历史层面。

综上所述,“平安抵家”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符号,既体现了个体的生命历程与生存境遇,又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和谐美满人生理想的追求和社会价值观的核心诉求。无论是在文学作品的情感抒发还是史书记载的历史叙述中,“平安抵家”都以其独特的意蕴内涵成为了连接古今中华儿女心灵共鸣的一座桥梁,历久弥新,深入人心。